澳大利亚的象征一大袋鼠
有袋类动物是兽类中的一个大家族,全世界约有种,其中常产于澳大利亚及其近岛。它们包括袋鼠、袋星、袋態等,几乎占澳大利亚所有孔动物种数的一半,所以这个国家被称为“有袋类之国”。有袋类虽然比单孔类高等些,但还是属于古老的低等哺乳动物。
袋鼠是有袋类动物中的主要类群,全世界约有60种,极大多数分布在澳大利亚。其中大袋鼠已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在这个国家的国徽上就绘有一只袋鼠;在他们的国际航班的客机上,也画有一只奔跑着的袋鼠;此外,大袋鼠还广泛用作商标的图案。
最大的有袋类动物
据说,年荷兰有一位名叫弗朗斯佩尔萨特的航海家,在澳大利亚西海岸发现了一种叫不出名字的奇异动物。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也发现了这种动物。他问当地居民:这是什么动物。对方答道:“kangaroo”,意思是说“不知道”。然而库克误认为,这就是土语中这种动物的名称。将“kangaroo”译成中文即袋鼠。后来,袋鼠的名字就一直被人们沿用至今。
大袋鼠是根据英文名“Giantkangaroo”译成的,也可称为巨袋鼠。它身长在1.3~2米之间,尾长约1~1.2米,体重近千克,用后肢和尾站立时高达1.5~2米,不仅是现存的最大袋鼠,而且堪称现代有袋类动物之王。
大袋鼠的形体似老鼠,仿佛一只特大的巨鼠。其实,它与老鼠并没有什么亲缘关系。这种动物头小,稍像鹿头,眼睛和耳朵都很大。大袋鼠的后肢特别强壮,在野外主要靠它们跳跃、奔跑;前肢平时很少落地,只有在吃草时才着地,所以变得短而细。大袋鼠的跳跃本领极高,不仅能连续跳跃前进,而且仅一蹦就可跃过2米高的篱笆或7米宽的壕沟,每小时的行速达48千米,甚至可超过60千米。
大袋鼠的尾巴粗而长,末端没有长毛,看上去好像棍棒似的。这是一种多功能器官:休息时,尾巴与后肢一起支持着身体,成了一只“三脚香炉”,显得十分稳定;奔跑时,尾巴翘起,就像“秤杆”一样,能保持身体平衡,起舵的作用。
大袋鼠生活在广阔的草原和沙漠地区,以草、树皮、叶子及嫩枝为食。它们常常成群结队跳跃式快速奔跑,这种运动方式使其运动速度得到提高,便于寻找食物和逃避敌害。模仿袋鼠这种运动方式的无轮汽车“跳跃机”,已经研制成功,它在崎岖不平的田野或沙漠地区都可以畅行无阻。
抗敌绝招
以植物为食的袋鼠,为什么在澳大利亚种类和数量如此之多呢?除了进化上的因素外,至少还有三个原因:
第一,澳大利亚是个岛国,四面环水,与其他大陆隔离,捕猎食草动物的猛兽是无法到达的,因而成了袋鼠的天堂。
第二,澳大利亚不像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等大陆那样生活着许多食草动物的天敌一一大型食肉兽。当然,有的猛禽(如楔尾鹰)也会袭击袋鼠,不过它们主要捕食小型袋鼠和大型袋鼠的幼行,而对成年的大袋鼠是无能为力的。
第三,大袋鼠虽然看上去不像猛兽那样张牙舞爪,凶相毕露,却有着一套抗敌绝招。澳大利亚人按传统的方法抽猎袋鼠时,常常借助经过专门训练的狗。可是,大袋鼠在狗的追通下陷人绝境时,会破釜沉舟,决一死战:它迅速跳跃到树旁,将背紧靠着树干,同时发出吓人的呼声。当狗进一步通近时,它会突然伸直前肢,将两只匕首似的尖爪刺入狗的腹部,抓出内脏,或者用后肢猛烈地蹬对方的腹部,将它踢伤甚至踢死。如果在靠近水域的地方,大袋鼠便跳跃到齐腰深的水中,转过身子迎面等待着狗游来,然后用前肢抓住狗头,使劲地往水下按,此刻,狗只好挣扎着往岸上逃,否则就会被淹死在水中。
此外,大袋鼠的快速跳跃也有利于逃避敌害。有时,它还会挥动粗长的尾巴回击来犯者。笔者在动物园见到,两只大袋鼠格斗时,双方常用后肢和尾巴站起,然后伸展前肢袭击对方,姿势颇像拳击比赛。
掲开繁殖之谜
大袋鼠的繁殖是个谜,科学家为此探索了多年,一直不得其解。年,澳大利亚生物学家花了整整5年时间,才彻底揭开了这个谜。
大袋鼠在夏季(1~2月间)交配。交配期结東以后,雌兽即离群而退隐在草丛中,过着孤独的生活,直到分娩。母兽受精以后有“迟缓”现象。遇上了气候特别干燥的不利条件,大袋鼠的受精卵分裂到个细胞左右的胚胎时,会停止发育,暂时封存在子宫内。等到气候条件适宜时,封存于子宫内的胚胎便重新开始分裂和发育,约5个星期后即可分娩。这样母兽就不需要临时去物色配偶,又能在适宜的条件下生儿有女。
母兽在临产前,一般是产仔前约2小时,都会认真做好一件事一一清理腹部的有儿袋:先将育儿袋里的华草,沙土等杂物去掉,然后用舌头把袋壁舔得干千净净,为将要出生的分仔在条一个舒适的窝。
清理好育儿袋后,母兽往往背靠一棵树坐下,把尾巴从两条后中间向前伸出,静静地等候孩子的出生。这种动物大多数胎一仔,少数是双胞胎,偶见一胎三仔或四仔。别看大袋風身强力壮,可是新生的幼仔却小得实在可铃,只有大约2.5厘米长,体重仅0.7-1克,与蚕豆或手指差不多大小,只有母体重量的三千分之一。这时幼仔身上无毛,浑身上下红形形,眼睛和耳朵都闭合着,根本不像袋鼠,显得十分难看。母兽所以会生下发育不全的小幼仔,是因为袋鼠没有胎盘,不能从母体供给营养需要在妈妈的育儿袋中吮吸乳汁继续发有那么,幼仔出世后是怎么进人有儿发的呢?有人曾认为,这是母鲁帮忙叼进去的。事实的真相究竟如何呢?为了弄清这疑间,生物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刚产下幼仔的母鲁麻醉,排除给予任何帮助的可能。结果发现,幼仔是自己爬进有儿袋的。不过,这不是一条坦途,而是一段艰难的历程。刚出世的仔,尽管后肢十分微弱,前胶却已生出爪来。借助神经和肌肉的配合,它从母兽的泄殖孔出发,顺着母体的尾巴,像虫一样,弯弯曲曲地爬到腹部有袋骨支持的有儿袋里。此时它的跟猜尚未开,要找到母体的育儿袋是很不容易的。一不小心,从母体尾巴上掉下来就会一命鸣呼。幼仔历尽千半万苦终于进入了育儿袋,它四处寻找乳头,抓住一个(母鲁共有四个乳头)便衔着,把身子挂在上面,继续发育成长。所以,有人说,大袋鼠的幼仔是从孔头上长出来的。
在妈妈的育儿袋内,小发长到大约10天时,才向外探出头来:天以后,它开始离开育儿发,到外面活动。不过小发鼠的胆子很小,一有风吹革动,它便赶快错人妈妈的育几袋,等风平浪静后再出来活动。袋鼠妈妈休息时,顾皮的小发鼠会会儿钻入袋中,一会儿爬出袋外,显得十分化。高开育儿分后,小袋肌大约经过3~4年的时间,方长成成年大发的模样。
从保护到屠宰
大袋鼠多在夜间活动。它胆小而机,视觉、听觉、觉都很灵敏。稍有声响,它那对长长的大耳朵就能听到,于是大袋氯便溜之大吉了。成年的大袋,常常20-30只或50-60只群居一处,各群独占一方草地或混木丛林,不许别群大袋集指。
大袋鼠是澳大利亚的标志,原是受到国家保护的动物。后来,由于这个国家的大袋鼠数量激增,有人估计约有万只而且到处流窜不受约束,常成群结队地闯进农庄牧场损坏庄稼和牧草,使农民受到很大损失。有的甚至算入市区,横冲直撞,挤走行人,今人感到头痛!此外,大袋鼠在晚上见到汽车灯光,会急忙冲向公路,急驰中的汽车一时避不及,常把袋鼠拉得头破血流,或酸成交通事故。所以在袋限经常出没之地,公路上常插着绘有袋取的标牌,那是警告司机:“小心行车,免得撞上了袋鼠。"由于袋鼠实在太多了,澳大利亚*府不得不采取指施把袋鼠的屠宰限额放宽,而且提倡国内公民吃袋鼠肉,并增加了袋鼠肉的出口量,使之成为澳大利亚可供利用的一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