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朝俊广东省名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医院脑病科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首届名中医师承项目指导老师。
医案是中医临床实践的记录,体现了诊疗过程中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是医家诊治疾病思维过程的表现。历代名家医案是中医药宝库中的瑰宝。我们推出栏目,以期传承精华,启迪我辈,共同进步。丁某某,男性,29岁。
01患者诉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自觉面部僵硬紧绷,无口角歪斜,无眼睑闭合不全,曾反复在外院就诊,效果不佳,近半年来自觉面部僵硬紧绷感较前加重,诉面肌活动稍显困难,遂来就诊。
02主诉:自觉面部僵硬1年,加重半年。
刻诊症见:精神欠佳,面色晦黯,身体偏瘦,自觉双侧面部僵硬紧绷,偶见左侧面肌抽动,诉注意力集中时僵硬感明显,伴自觉双眼睑无力。无口角歪斜,无眼睑闭合不全,无口苦口干,纳差眠可,小便可,大便偶见溏稀。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厚,脉弦。
03中医诊断:痉证(脾虚湿困)。西医诊断:面肌痉挛。处方:薏苡仁30g、白术15g、茯苓15g、*参10g、白芍40g、甘草10g、葛根30g、伸筋草10g、蝉蜕5g、僵蚕5g、苍术5g。水煎服,共7剂。
04二诊患者诉服药后面部僵硬感稍缓解,仍诉注意力集中时僵硬感明显,左面肌抽动减少,纳眠可,二便尚调,舌质淡胖有齿痕,苔白厚,脉弦。处方:薏苡仁30g、白术15g、茯苓15g、*参10g、白芍40g、甘草10g、葛根30g、伸筋草10g、蝉蜕5g、僵蚕5g、苍术5g、*芪30g。水煎服,共14剂。三诊患者神清气爽,面色较前红润,诉面部僵硬感觉明显减轻,注意力集中时自觉僵硬感较初诊时缓解,无面肌抽动发作,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胖,苔薄白,脉弦。效不更方,继服药治疗。四诊患者精神可,头晕、耳鸣及肋下不适较前明显缓解,食后腹胀减轻,无口干口苦,纳眠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滑。治疗有效,效不更方,继服前方。共诊二月余,患者虽诉注意力集中时仍会感轻微的面部僵硬感,但较初诊时明显改善,面肌抽动已消失。05患者表现以面部僵硬感伴面肌抽动为主,符合中医“痉证”范畴,辩证为脾虚湿困证。缘患者素体脾虚,或水谷精微运化输布失调,或水湿运化失常内停成痰,共致筋脉失于濡养,发为痉证,表现为精神萎靡、消瘦、纳差、舌淡胖的脾虚征,以及面色晦黯、纳差、舌苔白厚的痰湿证。治疗上以益气健脾、淡渗利湿为法,方中薏苡仁以淡渗利湿,白术、茯苓健脾除湿,*参补益脾胃之气,蕴“参苓白术散”之义,以补气健脾祛湿并行,《医方考》言:“脾胃者,土也。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若脾胃一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矣。
故治杂证者,宜以脾胃为主。”另《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邪雍阻经络,气血不运而痉病生,故需治风,添蝉蜕、僵蚕以疏风止痉,伸筋草、苍术以祛风除湿,葛根以解痉除痹,*芪以助*参补气行气,甘草一则与白芍酸甘敛阴,缓急止痛,二则调和诸药。诸药相合,共奏健脾利湿、祛风解痉之功。
郑重申明: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本案中的方药和计量仅适用于本案病人当时的病情。未经中医辨证诊治,不得照搬使用本案中的处方和计量。广大读者如有需要,医院诊治,以免贻误病情。■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