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裂闭合不全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这些顺应天时的大智慧,中国人快忘光了
TUhjnbcbe - 2021/4/7 1:06:00
北京正规青春痘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0112/8582703.html
每天一条独家原创视频

《天时·戊戌志》,豆瓣评分8.9,

开年最受好评的国产纪录片。

片子一共6集,每集90分钟,

分别记录了天台山、成都、洛阳、盘锦、泉州、江村六个地方共11个家庭,一年跨越24个节气的小日子。

有人评价它是中国农耕土地上的一曲田园牧歌,

在这个不能回乡的春节,一解人们的乡愁。也有人看完说,这些顺应天时的大智慧,中国人快忘光了……

坐拥百亩土地的东北兄弟

天台山下四季耕作的小农户泉州开元寺勤佛日

一条采访了纪录片总导演吴琦,

听他讲述了《天时·戊戌志》艰难的生产过程。

虽然从开拍到上线,

吴琦一直在被投资人“追债”,

但是这部片子在所有公映场合都是0差评,值了!自述吴琦撰文鲁雨涵责编石鸣

总导演吴琦接受一条采访

和吴琦导演的采访时间约在了周六上午,地点在他的“工作室”,准确说是纪录片其中一位投资人的公司里的一间办公室,由两张办公桌、一张小沙发和一个书柜组成。到了那里才知道,投资人上午要来公司开会,吴琦开玩笑地说:“完了,要见到债主了。”吴琦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纪录片专业,实打实的科班出身。他曾是央视《人物》栏目的创办人之一和主编,参与过剧情片、纪录片和戏剧创作,《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的导演任长箴还是他的学生。辽宁盘锦

浙江天台山

福建泉州

《天时·戊戌志》是他入行30年以来一次大胆的尝试。片子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选择了六个城市作为观察点,把镜头对准了一群还生活在传统农耕文明里的中国家庭:种地的,挖笋的,养螃蟹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看着“天时”吃饭。从年春天开始,六个摄制组,每组4-5人,就浩浩荡荡入驻了各自的拍摄地,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熟悉当地环境,直到年底拍摄结束。六组人马将近两年的房租和生活费,再加上人力和拍摄成本,项目进行到一半就掏空了吴琦的启动基金。天台山张家合照

洛阳李家合照

泉州杨家合照

一年多的时间,吴琦一边到处找新投资,一边监控着六个组的拍摄进度。有人嫌钱少事多中途退出,吴琦也很理解,扛着摄影机亲自上阵:“大家都在靠着情怀和理想做事,我们也不能强求。”最后,吴琦手上的钱只够勉强把片子拍完,那些开拍前雄心勃勃想要完成的周边项目,不得不一一放弃。年底,《天时·戊戌志》制作完成,开始在电影节和放映会上崭露头角,并入围了年香港国际纪录片节。但是,又过了整整一年,片子才正式上线网络平台。吴琦告诉我们,他和很多视频平台谈过,但是都被拒绝了,因为他们觉得这部片子太“严肃”了。即便如此,吴琦承认在制作这部片子的时候,他并没有像很多创作者那样,为了观众和流量做出妥协。在吴琦看来,现在网络上呈现出来的中国社会,常常是被美化后的形象,很多人误以为这就是中国的全部面貌。然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土地上,还有很多人生活在传统的乡土社会和农耕文明里面。“这才是真实的,没有美颜滤镜的中国,我们不可能视而不见。”他很想用这部片子为土地上生活的那些人做点什么,“哪怕是个宣传,帮他们卖卖农产品也是好的。”以下是吴琦的自述:秋分中国人是转着圈圈过日子《天时·戊戌志》在全中国选了六个地方作为观察点,派出六个摄制组分别驻场观察了一整年,我们想探讨的是在一年24个节气时间轮回底下,中国人是怎么活着的。

时间是我们这部片子的主题。中国人跟西方在过日子上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方是线性的,年、年一直往下排,是一个单向的时间箭头,但中国人是一个圆,60年转一甲子,就会转回来。

腊月廿六勤佛日中秋节泉州家宴寒衣节祭祀祖先到了今天,老祖先转圈圈的活法还是没有变的。每年一到春节,成千上万的人往故乡奔过去,过春节,过新年的第一天。其实按照农历的算法,冬至是一年的第一天,后来才调整到正月初一是第一天。我们实际上是沿用了旧的纪年方法,年的冬至那天开机,到年冬至停机,从冬至到冬至转一圈。正好赶上是个戊戌年,所以片名叫做《天时·戊戌志》。冬至芒种

节气是我们片子里另一个很重要的时间因素。24节气,实际上是我们老祖先通过对世界万物的观察,归纳总结出来的时间标尺。

根据我们查到的资料,最早24节气的制定和发布是以洛阳为基准点的。在前期调研的时候,我们听洛阳当地人说,早些年城市化没这么明显的时候,洛阳的节气真的是特别准。比如到了惊蛰,真的就在那一天,外面的昆虫就开始叫了,在那之前都是安静的。

寒露大寒

我是成都人,我们小时候都用四川话背过“寒露,霜降,豌豆胡豆在坡上”,什么节令应该种什么庄稼,都是按这个来操作的。

现在很多人都不会按照节令过日子了,但是我们知道清明要扫墓,冬至吃元宵和饺子,其实24节气已经变成了我们的文化基因。

这部片子是像农民种地一样长出来的调研阶段,我和制片人廖茗用“高铁加租车”的模式,把全中国几乎跑了一个遍,选择了现在的六个点。首先确定的是全中国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各选择了一个代表地点。中原是洛阳,东边选择了浙江天台山,西边选择了成都旁边的郫县,东南是福建泉州,以及东北的辽宁盘锦。

在这五个地方之外,我们又选择了江村,就是苏州旁边的开弦弓村。当年费孝通先生就是以这个村子作为调查对象,写下了著名的《江村经济》。

费孝通所用的社会人类学的学术方法,也是我们这套片子的理论基础,所以我觉得江村是一定要拍的,我们还特意住在了费孝通先生住过的房东家里。

我们一直说,我们这套片子的拍摄方法就像农民一样,看天吃饭,这部片子就是这么长出来的。

泉州台魁巷

印象很深的是在泉州,我们选择了一条巷子叫台魁巷,李叔同晚年也在那地方待过。我们拍到了台魁巷的原住民阿姨,春节的时候她去了一个在巷子口卖串串香的打工仔家里,很破的出租屋里面,他们一起过年。那个巷子里的人让我想起小时候那种邻里关系,吃百家饭,我今晚去你们家吃,你明晚去他们家吃。一到夏天,大家就坐在胡同里的石凳子上乘凉,一边聊家长里短。巷子里的独居老人去世了,街坊邻居一起给她举办葬礼,为她送行。天台山下张家过完年之后到了春天,天台山上的人开始挖笋,山下的人开始播种。谷雨时节,女儿跟着妈妈去山坡上挖竹笋,顺带还挖了一棵兰花草,回家之后就把它种在盆里。

天台山胡家姐弟

成都农户王成父子到了大暑,孩子们就去山里的溪流里面,摸鱼,抓小螃蟹。季节和天气在他们的生活里非常重要。我们有时候只是感叹一声,但是对他们来说,一来寒流,他们的萝卜就冻坏在地里,一来台风,他们的*瓜架子就倒了——他们真的是跟自然在一起相处的。盘锦秋收秋天的东北特别漂亮。我们在东北拍了特别粗放的生活方式,因为东北从某种角度是一个新土地,很晚才开始大规模开发,地广人稀。东北讲的是一对兄弟俩的故事。哥哥海明是一个专业农民,田间地头的活他都会,特别专心地耕地。海涛海明兄弟弟弟海涛就是一个“有野心”的人。费孝通说,中国在年以后消失了一个很重要阶层,叫乡绅阶层,他们其实是靠勤劳致富的。海涛在当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除了种地以外,他还在水稻田里面养螃蟹,开了一家螃蟹店,又开了一家手机店,他们那里的火炬接力也是海涛去跑的。洛阳李占标膏药店洛阳很适合冬天的氛围。我们开拍那天,洛阳就下了很大的雪。我们在洛阳选了一家旧城鼓楼下的膏药店,叫李占标膏药店,是始于清末的一个祖传秘方的老店。李占标是创始人,现在的李瑞成老爷子是第四代传人。

李占标膏药店第四代传人李瑞成老爷子

我一开始没想拍个药铺,只说去看一眼。可是一进门,李瑞成老爷子就坐在里头,背后是祖先李占标的黑白照片,所有家具都是暗暗的老家具,我一下就觉得穿越时空了,进到了民国,他们把药铺、诊所、家族、日常生活全都放在了这个空间里。年立冬,正好第二天就是寒衣节,标志着冬天的到来,也是中国北方祭扫祖先的传统节日。李家的家族很大,老爷子还要事先在纸上计算一共要多少份祭品,列祖列宗和祖辈父辈都要考虑到。老爷子有一儿一女,儿子一方面要传承膏药手艺,另一方面随着时代的变化,想把这个小作坊变成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女儿有自己的想法,攒了点钱,在家附近开了一家首饰店。我们中国会遇到的家庭问题都在里头出现了。到了年冬至,我们结束了一整年的拍摄,但是他们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又要循环一遍我们拍过的日子。

天台山胡家的小儿子胡辉

亲密到银行存折的密码好像都知道了

我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纪录片专业。上大学的时候老师就跟我们说,拍一个纪录片应该跟被拍的人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样才能拍到一个真实的状态。我毕业到现在已经30年了,其实从来没有按照这个方法拍过一部片子。所以真的有机会这样做的时候,我可以说是毫不犹豫地开动。拍这部片子,差不多有整整两年的时间,我们和拍摄对象同吃同住,春节都是一起过的。天台山导演跟山民学挖笋成都拍摄日常

在成都的时候,我们是住在了拍摄对象的家里。他们家晾晒谷物的仓库,我们改装了一下,变成了一个基地。每天的生活都是互相暴露的。我们的学术之争他们会来参加,有时候给我们提意见,他们家里人吵架拌嘴,我们的人还去劝架。

泉州驻地:象峰巷19号在泉州,我们在台魁巷附近的象峰巷19号租了一个小房子,住了多天。开机的时候,巷子里的人帮我们一起办了开机酒。我们一进到那个巷子里头,大家就会说“他们又来了,又来上班了”。街头钉鞋的陈大哥,一见到我们的摄影师——他是个藏族人——就要给他沏茶喝,最后我们的藏族小哥都会摆茶席了。

泉州摄制组开机酒

到了后来,他们还会一个劲“嫌弃”我们:“都快两年了,你们怎么还没拍完?”他们嘴上这么说,最后我们摄制组要离开的时候,他们还是挺不舍的。我们走了之后,据说百度地图象峰巷19号已经叫“电影摄制组”,已经成了一个地名了。在洛阳,我们住在距离老城区最近的一个小区,特别有趣,叫做“曼哈顿”。摄制组每天在鼓楼城下的祖传膏药铺里拍摄,晚上就回到“曼哈顿”。洛阳驻地洛阳那个组的在地制片人,是一个河南女孩,跟那家人的沟通能力极强。所以我们和洛阳那组的关系很好,有时候帮他们做饭,帮他们接孩子放学。每天晚上,他们家人都睡着了,是我们帮他们关的灯,然后悄悄地离开。我们当时开玩笑说,洛阳组已经获得了他们巨大的信任,就连银行存折的密码好像都知道了。

自然地当李子柒,而不是演一个李子柒

调研阶段,我们把全中国转了一圈,看到很多村子里就只有老人和小孩,青壮年全都去城市里打工了,大片非常好的土地就荒在那里,其实是非常让人痛心的。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里写:田园将芜,胡不归?

我们现在科技和生活发展得飞快,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有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但其实这样的生活是有代价的,我们放掉了中国最好的资源:土地。

中国其实到现在仍然农业社会是主流,我们的根基,还是在这个农耕文明里。

有一次我去日本,发现很多小学操场都铺着土,而不是像国内一样用塑胶跑道。我朋友和我说,他们希望孩子从一开始就认识土地,因为土地是托起人最核心的东西。费孝通先生有一个很著名的理论,就是每个中国人应该活在乡土社会里,但他不一定要是个农民,他可以干别的。江村江村的养蚕纺丝场我们在江村拍摄的时候,满大街都写满了费孝通先生的标语:离土不离乡。之前,江村的养蚕场、纺织厂因为时代的变迁,倒闭了很多。但是近几年,因为丝绸的需求,大家又开始种桑养蚕了。我们在江村拍到了一个重新开始养蚕的蚕农,他是这个村子里少数还在用小作坊养蚕的人,他和那种机械化大生产、到柯桥去卖窗帘布的一个人就形成了对比。成都农户王成和前来考察的美国生态学家成都那一集的故事主人公叫王成,是一个生态农业的农户。他想方设法提高土地的产量,产量上去了,钱赚得多了,可能愿意留在农村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挖蝉花

还有天台山山上的胡家,老胡年轻的时候就是四处打工,累得不行。老了之后,他突然想明白了,原来故乡才是最安稳的地方,所以他就回到了山上。每天挖挖竹笋,砍砍竹子,就能维系他们一家人的日常生活。有人劝他搬到山下面去,他还不乐意。但是他的女儿胡紫燕,一个十几岁的少女,非常向往外面的世界。她有一次问她爷爷:“为什么山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她爷爷说,他们今天往山外搬,和当年我们的祖先到山里来,是一样的,都只是想过更好的生活。李子柒爆火之后,出现了很多模仿甚至是“演”李子柒的人。有人甚至去终南山租一个房子隐居,但很多人过的还是一个美化后的“乡野生活”,甚至终南山也变成了一个秀场,房租涨得很高。拍这样一部片子,我不希望它成为中国农耕社会的挽歌,我希望它是一首田园牧歌。尤其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所有人都奔钱、奔命,讨论“内卷”和“撕裂”,不断听到20多岁就猝死的时代,这6集片子也是给大家踩一踩刹车,想一想有没有别的活法。

如果有识之士能够看到,把我们的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起来,那么我们的故乡就会更美,成为大家愿意留下来、愿意更多次回去的地方。

每个人都自然地当李子柒,而不是去演一个李子柒,中国会特别美好。

近期报道:《上海滩风流一哥的私宅:拒绝极简,宝贝多到让人无处下脚》《新春热门大师手作:沉香、玉石、翡翠、文房好物,极具收藏价值!》《中国终于又有一个不辣眼睛的幼儿园了》

《春节热门好物:季节限定好茶、匠人手作美器,市面罕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些顺应天时的大智慧,中国人快忘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