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规模化
科学化国际化
上工少涉诚朴勤仁!
周四、周四、晚上八点,浮针春晚!!!
作者刘建新
第一部分理论阐述
概念
周围性面瘫,也叫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也叫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性别差异。一般可见口眼歪斜,闭眼露睛,抬眉,鼓腮困难等症状。本病有时经休息可以自行治愈,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迁延不愈。
临床表现
周围性面神经炎,急性起病,约3~4天达高峰。发病前多有受凉史,前驱症状常是耳后或乳突区疼痛,通常在睡觉醒来时发现面部一侧板滞,麻木,松弛,不能蹙额,皱眉,露齿,鼓颊。查体可见患侧额纹消失,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向健侧歪斜,有时患侧舌前三分之二部分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第1-2周为急性期,第2周至半年为恢复期,半年以上仍不能恢复为后遗症期。
传统认知
受寒冷,病*侵袭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引起营养局部神经的血管发生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由于面神经管是骨性管道,有固定容积,当面神经水肿时,可能使面神经受到压迫,可致不同程度的轴突变性,这可能是部分患者恢复不佳的原因。
面神经管是狭长的骨性管道,一旦发生炎症产生水肿,必然导致对面神经的压迫,这是面神经炎发病的内在因素。外在原因尚未明了,目前推测认为面部受冷风吹袭,面神经供血微血管痉挛收缩,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所致。
面神经的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是不一样的。鼓索神经受损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丧失,镫骨肌支受损会出现听觉过敏,膝状神经节受累则出现患侧乳突疼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丧失,有时伴袋装疱疹。岩浅大神经受损则出现患侧泪腺分泌过少及面部出汗减少。
大部分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良好,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后2-4周开始恢复,3-4月后恢复正常。即使未接受任何治疗,该病患者仍有70%在发病半年后也可以恢复。部分患者可遗留面肌无力,面肌联带运动,面肌痉挛或鳄鱼泪现象。
诊断
依据病史和典型的临床症状,可以诊断周围性面瘫。常见额纹减弱或消失,而中枢性面瘫常额纹正常,并伴其他临床症状,可用颅脑CT鉴别。
鉴别诊断
1小脑桥脑角损害
多见该部分肿瘤,炎症等,多同时损伤外展神经,三叉神经,听神经,同侧小闹及延髓,除周围性面瘫症状外,还不同程度伴有同侧面部痛觉障碍,听力下降,眩晕,眼球震颤,肢体共济失调及对侧肢体瘫痪等症状,也称“小脑桥脑角综合征”。
2.茎乳孔外的神经损伤
如腮腺炎,腮腺肿瘤,颌部及腮腺区手术等。除周围性面瘫症状外,多有相应疾病的病史及临床表现。
3.格林-巴利综合征
可出现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少数起病初期也可以为单侧,随病程逐渐发展为双侧。大多数伴有其他颅神经及肢体对称性瘫痪和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等。
4.面神经管周围病变
如中耳炎,中耳乳突部手术,乳突炎及颅底骨折等,病史和临床症状可鉴别。
5.桥脑损害
可出现面神经麻痹症状,但常伴有桥脑内部临近结构损害,如外展神经,三叉神经,锥体束,脊髓下行纤维等的损害。出现同侧眼外直肌瘫痪,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肢体瘫痪(交叉性瘫痪),见于该部肿瘤,炎症,血管病变等。
治疗
1.孕妇急性期不可用激素治疗,在茎乳孔附近进行红外线,五官超短波等物理治疗改善水肿,以积极减轻面神经炎症水肿,改善局部循环与防治并发症。
2.恢复期可使用针灸及康复功能训练,促使神经功能恢复。
3.后遗症期见效较难,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效果不很理想。
4.闭眼露睛可能导致角膜,结膜长期暴露,易发生感染,可配合使用眼药水,眼膏,眼罩等。
目前常配合使用神经营养药。
第二部分浮针医学观点
浮针思路及治疗方案
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通常认为,后者是我们的适应症。
有一段时间,我们认为浮针不治疗周围性面瘫,因为浮针对运动神经的问题,一般效果不佳,而且很多面瘫都是通过自愈。后来经过一些浮针人的反复提醒,发现的确有极佳的效果。关于有效的机制,我们推理,发病时的症状确实是面神经受到各种原因的损伤,但多数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却遗留下肌肉的失能。浮针能够治疗的并非运动神经,而是运动神经损伤后造成的肌肉瘫痪。
我们在治疗中观察,通过治疗患肌,就可以改善周围性面瘫的症状,这和大家平时接受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我们始终处理的是肌肉。过度